澳大利亚国防部8月5日宣布,已选定升级后的日本“最上”级护卫舰作为澳海军新一代护卫舰,计划斥资100亿澳元(约合467.8亿元人民币)建造11艘。这标志着日本战后开启具有杀伤能力的大型武器装备出口,在军事冒险的道路上迈出危险一步。
过去一年多来,澳大利亚一直在为其新护卫舰采购计划寻找选项,日本、西班牙、韩国和德国的舰艇均进入候选之列。为了能在竞标中击败德国多用途标准护卫舰的低成本研发方案,日本政府集合相关职能部门与三菱重工等企业成立官民联合委员会,向澳大利亚推出基于日本海上自卫队“最上”级护卫舰的研发方案。
“最上”级护卫舰标准排水量3900吨,乘员约90人,不到传统舰艇人数的一半。该级护卫舰更加注重隐形设计,舰身外观更加平滑,不易被雷达捕捉,朝向天空的圆柱形复合天线是其一大特征。该舰强调水雷作战,航空甲板下方设有任务舱,可容纳数十枚水雷,并搭载无人水面艇、无人潜航器等执行反水雷作战任务。
据报道,这批升级后的“最上”级护卫舰排水量6200吨,续航里程可达1万海里,配备3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,装备防空和反舰导弹,并具有反潜作战能力。按照计划,澳大利亚采购的首批3艘护卫舰将在日本建造,其中第一艘计划于2029年交付、2030年投入使用,其余8艘将在澳大利亚建造。
这是日本首次出口主力战舰,也是第二次出口成品武器。此前,日本仅向菲律宾出口过管制雷达。分析认为,日本争夺澳大利亚护卫舰订单背后有多重战略考量。
首先是突破武器出口限制。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武器出口持谨慎态度,但在2014年安倍晋三政府通过了《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》及其实施方针。表面上看,该文件规定了日本武器装备出口只能出于“有利于日本国家安保”目的,同时只能出口救援、运输、警戒、监视和扫雷等5种非杀伤性装备,并严禁将日本与他国联合研发的装备转让给第三方。但事实上,日本政府的禁运政策发生实质性转变,防卫装备品出口自此逐步扩大。
近年来,日本政府动作频频,两次大幅修改《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》及其实施方针,突破既定限制,允许将杀伤性成品武器出口到第三国。2022年,岸田文雄政府出台的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》写明将推动装备品出口。2023年,日本向菲律宾出口雷达系统,向美国“返销”在日本生产的“爱国者”反导系统拦截弹。2024年3月,日本解禁与英国、意大利共同开发的下一代战机向第三方出口限制。
在二战结束80周年之际,日本自民党内部出现进一步放宽限制的趋势。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会在今年6月汇总建议,主张撤销仅允许“救援”等非战斗目的的5类装备出口的限制。石破茂内阁也强调应同友好国家加强合作,推进以“国际贡献”为由的武器装备出口。
其次,突破和平宪法约束,寻求所谓“正常国家”地位。近年来,在美国所谓“印太战略”指引下,日本正以防务合作为名,逐步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和“专守防卫”原则。2022年修订的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》明确从“专守防卫”转向“主动塑造地区安全环境”。其中,既有美国推动的因素,也有日本谋求自身军事松绑、成为所谓“正常军事大国”的意图。
2023年,有日本政客宣称日本恢复“正常国家”的进程已完成80%,只剩下解除出口杀伤性武器的限制。然而,谋求军事大国地位并不能使日本成为所谓“正常国家”。挑战战后国际秩序,复活军国主义,拒绝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,只会让日本距离“正常国家”越来越远。
不久前结束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,右翼政党异军突起,反映出日本社会在历史认知等问题上的危险倾向。据共同社报道,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自民党内面临保守派的压力下,不打算在8月15日发表“战后80年谈话”,转而寻求在其他时机发表基于战争的“个人见解”。此前,石破茂曾在6月的第30届“亚洲的未来”国际论坛上表示,日本将在反省过去历史的基础上不做侵略国家,这一发言引起日本右翼保守派强烈不满。
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,其在军事方面的动向一直备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。历史经验告诉人们,军事同盟的扩张往往伴随战争风险的上升。日本政府不断放宽武器出口限制广东股票配资网,谋求突破性军力发展,不能不让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对其是否真心坚持专守防卫、走和平发展道路产生强烈质疑。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